編輯:性恩行者 日期:2010-05-02 01:17
卷六 古跡
佛教文化的長期流傳,除佛學、佛理、佛制的傳承嬗變外,佛教歷代的各種建筑藝術、摩崖石刻等以佛教殿堂為中心,分布山谷林間,以傳遞固有文化信息。靈隱寺依山就水,林木深深,流水潺潺,古人都贊之為"旃檀林"、"梵王閣"。只是歷經滄桑,遺存大多湮失,所剩珍品,風骨依然,理應倍受珍惜。
照 壁
在靈隱寺與天竺分道處,黃墻黛瓦、古色古香。照壁上題有擘窠大字"咫尺西天",為清代遺存建筑,點示此處旁有靈鷲,前有天竺,都是古印度佛祖坐禪說法之處,即"西天佛國",古人稱:"山名天竺,西方即在眼前"。"咫尺西天"為清人留下的點睛之筆。
理公塔
該塔又名靈鷲塔,位于靈隱龍泓洞口之理公巖(又名宴寂巖),為紀念開山祖師慧理的建筑物,塔內有慧理骨灰。宋陸游曾撰《二寺記》記述當年慧理曾宴息巖下,后有僧人在其四周鐫刻羅漢像,并有"天削芙蓉"、"八面玲瓏"等題刻。明萬歷十五年(1587年)六月,塔為霖雨沖坍,中有刻石銘記:"北宋開寶八年募眾重建"、"釋迦磚塔一座在清遠橋靈山里"等字。明萬歷十八年(1590年),由靈隱寺住持如通重建,虞淳熙撰塔銘嵌于第二層。該塔為六角七層高二丈七尺石塔,第三層刻有《金剛經》及"光明凈域"、"南無寶藏勝佛"等字,第四層以上皆刻佛像,塔旁理公巖刻有梵文,意為"蓮花中有一塊白玉"。古時所刻篆書"理公巖"三字為唐代尚書令楊遵書。理公塔旁有石刻二,一為佛像,一為執金剛神,皆為元代密教造像,題有"至元"二字。
飛來峰摩崖造像
飛來峰造像位于靈隱寺前的飛來峰巖壁,峰高
飛來峰造像以元代造像著稱,數量之多,規模之大,也為漢族地區最多的喇嘛教密宗造像群。這些佛像坦胸露肩,威武奇突,其中以無量佛母準提像最為精致,龕呈喇嘛塔形,旁有供養天女飛翔,佛母三頭八臂,端莊安詳,兩側供養質麗虔誠,衣著輕軟,四個金剛威武有力,位于呼猿洞口的造像與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(1363年)的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菩薩,容相端莊,衣飾富有質感,以元代造像手法并繼承了宋代造像風格。
飛來峰元代造像眾多的原因與元代"江南釋教總統"楊璉真伽有關。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楊璉真伽因盜掘宋陵、侵吞官物被朝廷追究,從他家中抄出贓物黃金一千七百多兩,白銀六千八百多兩,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,田二萬三千多畝,珠玉寶器不計其數。當時許多臣僚奏請"乞正典刑,以示天下",但元世祖忽必烈念其征南有功,將他赦免并發還田地人口。他返杭后,為報答朝廷恩典,接連在飛來峰下造多聞天王等佛像,所刻佛像旁都有?;实?、真妃、太子等"萬歲"、"千秋"題字。在造像中還脇雜有楊璉真伽自造像,據《說杭州》載:
楊于所鑿諸佛像外,又鑿己像與其徒二人之像儳其中。明時張岱見一波斯胡髡像,蠻女四五獻花果,皆裸形,勒石志之,乃楊髡像也,怒而擊碎之,投其首圊溷中。然田汝成亦謂碎其一,郡守陳仕賢亦謂碎其一,果孰為真楊髡像,不可知也。
進射旭洞主洞經"理公床"進另一洞室,有清金石學家錢松、胡震留下的"元周伯溫摩崖入辟五步"題記,由此向前側身進入石隙,內有元代書法家周伯溫鐫刻的《理公巖記》,記述了元至元十六年(1279)"捐金庀工,載鑿巖石,刻十佛及補陀大士像",其右有明代郎瑛、葉彬的跋文,對此碑記,著名學者居士馬一浮生前曾盛贊其藝術價值。
在龍泓洞內,尚遺有南宋賈似道等題刻。咸淳三年(1267年),元軍侵犯襄陽,賈似道曾兩次上靈竺祈求保佑,并在龍泓洞內題刻"咸淳丁卯七月十八日賈似道以歲事禱上竺回憩于此……"
此外,元代元帥伯顏亦曾于至正十六年(1356年)在飛來峰鑿十佛像及彌陀大士像。
1982年,國務院公布飛來峰造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春淙亭
在飛來峰理公塔對面回龍橋上(吳越時名清繞橋),橋亭跨龍泓澗而建。其下流水淙淙。舊時亭為木結構,清乾隆八年(1745年)靈隱住持巨濤義果將春淙亭由合澗橋移此。次年,厲樊謝記云:……橋舊無亭,乾隆癸亥,巨公重新云林寺,飭余材剩甓成之。等斯亭者,抑挹山翠,伏聽泉響,炎曦陰霖有所庇,而物色之奔赴若天造而神輸,巨公問名于余,余以合澗橋舊有春淙亭,蓋取蘇文忠"兩澗春淙一靈鷲"之句,今亭廢久矣,宜移其名于此……。
太平天國時亭毀,光緒初重建。民國二十二年(1932年)靈隱寺天王殿改建時,由營造商捐資改建為鋼砼結構。貝瓊《古澗寒泉記》云: 錢塘西山之靈鷲,有泉流幽澗中,或隱或見,曲折而下,其激石有聲,鏗鏘如琴筑之交奏,及春淙亭,東西合流,注大壑,則如驟雨之至,雷霆之薄,亦西山一奇矣。……乾隆癸亥,僧義果構新亭于回龍橋上,移其名。
壑雷亭
在靈隱寺前冷泉亭右,初建于宋?!逗奖阌[》卷六:"宋安撫趙輿(草字頭+己的上下兩空中各有一工字+心字底)建,在冷泉閘畔"?!段骱轮尽肪硪?span lang="EN-US">:"在冷泉亭右,查亮彩有聯云:飛瀑欲凌空,遠渡峰頭有霖雨;出山能澤物,先從壑底起風雷。"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廣州許應镕重建。乙卯(1915年)夏又復修葺,許炳璈補額。
冷泉亭
在靈隱寺前,面向天王殿,后臨冷泉?!段淞峙f事》卷五:"冷泉,有亭在泉上,‘冷泉’二字乃白樂天書;‘亭’字乃東坡續書,詩匾充棟,不能悉錄。"《西湖游覽志》卷十:"唐刺史元藇建,舊在水中,今依澗而立……,今匾,旰江左贊隸書。"白樂天《冷泉亭記》云:"東南山水,余杭為最;就郡則靈隱寺為最,就寺則冷泉亭為最,亭在山下水中寺西南隅,高不倍尋,廣不累丈,撮奇搜勝,物無遁形。春之日,草熏木欣,可以導和納粹,暢人氣血。夏之日,風冷泉渟,可以蠲煩析酲,起人幽情。山樹為蓋,巖石為屏,云從棟生,水與階平,坐而玩之,可濯足于床下;臥而狎之,可垂釣于枕上。潺湲潔澈,甘粹柔滑,眼目之囂,心舌之垢,不待盥滌,見輒除去……。"
《西湖志》卷九:"舊傳冷泉深廣可通舟楫,亭在水中,宋郡守毛友移置岸上,亭依泉而立。"《湖山遍覽》卷六:"唐刺史元藇建,白居易為記,刻石亭上,吳越寶大元年重建,亭匾‘冷泉’二字白公書,‘亭’字蘇公續書,久不存,明旰江左贊,華亭董其昌先后補書,今匾乃董筆也……。明弘治時,岸摧閘廢,水面隘塞;萬歷時,乃移亭堤上。"
翠微亭
在飛來峰山腰,面對靈隱寺,南宋紹興十二年(1142年)蘄王韓世忠為懷念岳飛而建。乾道五年(1169年)安撫周淙重建。清光緒中錢塘丁丙再建,今亭為民國十六年(1927年)冬僧慧明修建,重檐鋼砼結構,設坐欄。舊時亭下右側崖嵌有韓彥直題記刻石(現殘存),記文云:"紹興十二年,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遇靈隱,等覽形勝,得舊基,建新亭,榜曰翠微。以為游息之所,待好事者。
《西湖游覽志》卷十:"宋韓蘄王世忠建,世忠既忤秦檜,解樞柄,奉朝請,逍遙湖上,固建此亭。"《湖山便覽》卷八:"在飛來峰半,紹興十二年韓世忠建,……因岳鄂王有《等池州翠微亭》詩,用以名亭。蓋隱痛之也。"(詩云:經年塵土滿征衣,特特尋芳上翠微。好水好山看未足,馬蹄催趁月明歸。)
韋陀立像
天王殿彌勒像背面的護法天尊韋陀立像,由整塊香樟木雕刻而成,歷次火災,韋陀像未受損壞,故巨贊《靈隱小志》稱:"前代所遺之物,現在只有天王殿中木刻韋馱像而已。"相傳韋馱像為南宋遺物。至今已逾九百余年。
靈隱寺經幢
兩座經幢分別位于靈隱寺天王殿的東西側。東幢高
該經幢建于北宋開寶二年(969年),原置吳越家廟奉先寺,該寺后廢圮,景祐二年(1035年)由靈隱寺方丈延珊遷置于此,幢身刻有"靈隱寺住持傳法慧明禪師延珊于景祐二年十一月內移奉先廢寺基上。"古人贊靈隱寺經幢云:
高幢垂五代,瑞拱寺門雄;地涌虬蟠角,天成神鬼工。
蓮花開仰覆,佛頂峙西東;卓出靈峰北,招搖云霧中。
靈隱寺石塔
位于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臺兩側,建于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均為八面九層樓閣式塔,高約
御碑亭
位于天王殿前東側。碑的正反面均為乾隆御書靈隱寺題詠;碑匾均為康熙御書韻詩。
其中清晰可讀的有:清圣祖玄燁御筆題詩:
靈石西方鷲,飛來住岌峨;名山觀不少,此地比寧多。
法苑開龍象,清徑沲蔚蘿,諸天應欄護,御輦昔曾過。
丁丑春日御筆
清高宗弘歷按康熙詩韻御筆題詩:
飛來峰畔路,法相坐嵯峨,宛識祇園地,已聞梵唄多。
法云開月宇,山籟下煙蘿;到處瞻光被,羹墻竺是過。
再依皇祖靈隱寺詩韻,壬午暮春月御筆。
蘸筆池
位于寺中大悲閣后。相傳一線天石室上有一小圓洞漏天光,懸巖刻有"佛國"二字,為上天竺僧人道行所書。唐時有丁飛(字瀚之)曾住石室學養生術,年八十六而壯;丁飛善書小楷,其蘸筆池建于寺中。
法云弄
法云弄長數里,其中多名勝古跡,原有永福寺、青蓮山房、白云山房、超然臺、鄴公庵、岣嶁山房,永福寺現已恢復重建外其余皆湮沒。
韜光
位于靈隱寺右之半山巢枸塢。唐代詩僧韜光開山創建。韜光原系四川僧人,唐長慶年間辭師出游,師囑:"遇天可留,逢巢即止。"他游至靈隱巢枸塢,恰值白樂天守杭,認為師命已成,就在此卓錫結庵,說法修行。與白樂天(居易)結為法友,題其堂名為"法安"。長慶四年(824年)正旦,邀韜光入城,詩云:
白屋炊新飯,葷膻不入家;濾泉澄葛粉,洗手摘藤花。
青芥除黃葉,紅姜帶紫芽;命師相伴食,齋罷一甌茶。
韜光以《因白太守見招有答》拒招,詩云:
山僧野性好林泉,每向巖阿倚石眠;不解栽松陪玉勒,惟能引水種金蓮。
白云乍可來青嶂,明月難教下碧天;城市不能飛錫去,恐妨鶯轉翠樓前。
該庵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(938年)由吳越王錢元瓘擴建,改額"廣嚴"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改"法安院",而世人以僧號稱之為"韜光"。南宋乾道九年(1173年)被充作咸安郡王趙士銖功德院。明成化《杭州府志》載:該庵于明洪武年間重建又毀,正統十一年(1445年)由僧人一真重建。此后于天順二年(1458年)由住持宗融募建。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曾建觀海亭,雍正八年(1730年)總督李衛修亭葺房,稱"韜光觀海",列西湖十八景之一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清帝弘歷訪靈隱時曾為韜光御書"法安堂"、"云澄日觀"額。
相傳古時呂巖曾在此煉丹,故舊有"呂巖祠"、煉丹臺、金蓮池、烹茗井。宋時蘇軾、趙抃等守杭,均曾來此題壁,并遺有駱賓王隱居韜光與宋之問"樓觀滄海日,門對浙江潮"續詩遺事,成為千古佳話。
呼猿洞
由靈隱寺往西沿飛來峰之麓,雜草叢生,遺有一洞名呼猿洞。相傳古時靈隱山"白猿可呼,仁虎不食"。東晉慧理為證實飛來峰來自天竺靈鷲,曾呼猿而出。六朝劉宋時(420-479年)靈隱僧人智一曾蓄猿于山間,他還善嘯,有"哀松之韻",每當他臨澗長嘯,則眾猿畢集,時人稱其為"猿父",并設有飯猿之臺。唐時李紳至靈隱看到"寺多猿猱,謂之孫團彌",并詩云:"時有猿猱擾鐘磬,老僧無復得安禪"。無數文人均留有猿猱詩句。至今該洞遺跡尚存,難以進入。據志書稱:"呼猿洞外狹內廣,堂皇深邃,冥若長夜,索炬偃行,可四五百步……不敢深入,故人憚而未詳,而宋元人墨筆題石尚未磨滅,依稀可讀,《方與勝覽》謂有路可透天竺,今已湮塞。"